【直報網北京11月13日訊】(作者:劉程)很多藥企都說活著是越來越難了,原因很簡單:産品沒有競爭力容易被替代,解決的方式也很直白,自主研發創新藥,填補市場空白,但是總有這麽幾家公司舍本逐末,最後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爲的樣子。 一、老牌藥企的沒落 曾經那個在央視上持續“洗腦”的仁和藥業(6.080, -0.08, -1.30%),如今卻風雨飄搖,那些“洗洗更健康”、“誰用誰閃亮”、“家有兒女常備優卡丹”等廣告語,如今卻再也無法形成共鳴。在醫藥行業進入創新驅動的新形勢下,仁和藥業明顯産生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現象。 作爲一家老牌藥企,公司營收主要源自藥品和健康産品。按照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44億元,其中藥品實現營收38.6億元,毛利率爲41.7%;健康相關産品實現營收4.97億元,毛利率爲48.8%。公司主要銷售産品包括:婦炎潔、優卡丹、仁和、快好、閃亮系列、腎寶膠囊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幾款主力産品均已上市多年。婦炎潔于1999年上市,距今已有20年;優卡丹品牌則誕生于2002年,上市已有17年;仁和可立克(10.280, 0.02, 0.19%)和閃亮系列品牌均誕生于2003年。而在這之後,仁和幾乎沒有重磅知名品牌推出。尤其在國家政策鼓勵創新藥發展、推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等大環境下,仁和藥業這種一直啃老本的現狀,結果就是越來越淡出了市場。 二、輕研發還率登黑榜 雖然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曾在官網宣傳:“打造高科技爲內涵的核心競爭力是仁和重點的戰略方向”,但是從現狀來看,這無疑成爲了一種“自黑”。從今年公開的三季報顯示:公司研發費用約2550萬元,占營收比重僅0.7%;而追溯2017、2018年,花在研發上的錢也微乎其微,占營收比重都不超過1%。 雖然仁和藥業的“官腔”打的很響亮,但是事實上創新藥研發卻幾乎沒有涉足。雖然研發吝啬,但在營銷方面,仁和藥業卻沒有手軟,按照財報數據整理發現:其銷售費用在過去四年間翻倍,其中2018年的銷售費用高達7.78億元,約是同期研發費用的26倍;今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也已高達6億元。 比起研發力度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仁和更嚴重且無法推脫的問題,是在質量把控上多次出現漏洞,屢登“黑榜”。近日,江西省藥監局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仁和旗下江西江制醫藥因銷售劣藥“克拉黴素分散片”(批號1804062)被沒收違法所得約18.8萬元。但是,這並不是首次。根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8年以來,仁和藥業旗下重要子公司至少8次因藥品質量不合格,受到監管部門處罰。俗話說:人命關天,對于一家藥企來說,藥品質量安全不過關,這實在說不過去了。 三、疑似傳銷銷售 可能是市場風評不佳的影響,在銷售方面就會有很大影響,而爲了保證業績,仁和藥業除了傳統的醫院、藥店、電商等銷售渠道之外,還格外發展微商。例如,益陽春就主要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公開招商信息顯示,單盒規格爲10ml的益陽春零售價爲498元,但同類産品零售價大多在30至150元之間。這樣看來,益陽春的價格並不低,它是如何“打動”代理和消費者的呢?
從益陽春招商人士在推廣産品時不難發現,一方面宣傳産品獨特“療效”;另一方面,以財富、賺錢爲導向,“千億級市場”“新風口”、“躺賺”、“百萬富翁”等極具誘惑力的語言成爲吸引代理加盟的口號。加盟代理按首次拿貨量分爲聯合創始人、城市合夥人、總代三個級別,不同級別,拿貨價格不同。每個級別的代理,拿貨價差分別爲100元、70元,最低級別的總代零售一盒産品可以賺到170元差價,最高級別的聯合創始人則可以賺到340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國《禁止傳銷條例》,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爲條件取得加入資格,或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爲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等行爲,屬于傳銷。益陽春的營銷模式中,代理以認購商品的名義變相交納入門費,三層代理,差價計酬,是不是在打“擦邊球”?並且通過微商的形式,藥品安全問題誰來把關呢?可以說微商的隱患不可小觑,但是仁和藥業卻越行越遠,這家昔日的老牌藥企,最終活成了一個“兜售”産品的地步,風險還巨大,一手好牌已經被打爛。 (原標題:啃老本、上黑榜、疑傳銷,這家藥企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爲的樣子 來源: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藍莓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並不代表本平台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 解讀新聞熱點、呈現敏感事件、更多獨家分析,盡在以下微信公號,掃描二維碼免費閱讀。
|